作者:吳文誠
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1. 前面介紹解剖列車筋膜線的時候有直接說「深前線就是胃經的對應」或是「少澤到耳前的聽宮穴即小腸經,對應深背手臂線」這種敘述出現。印象中沒有在其他物理治療書籍看到這種直接好記的句子,蠻喜歡這概念。
2. 在翻閱「下肢常見疾病」足底筋膜炎的部分有提及治療時要注意和小腿後側的肌肉關聯性,並且附上小腿肌肉常見的激痛點分佈圖。記得買書那天剛好也有個足底筋膜炎的病人,說是早上起床腳一碰到地板就痛得受不了,那時候在治療的時候也有在想要不要連小腿肌群一起處理。並且解剖圖也有附上相關肌群的常見激痛點,覺得很是切合自己臨床需要的。
4. 蠻喜歡書中看到一個解釋為何肌肉損傷會造成疼痛的小插圖,非常清楚也直觀,好讓病人理解
5. 臉書有個醫案提到一個右眼瞼與右眼異常跳動可以透過SCM的特殊伸展保養降低發作頻率,個人覺得是可行的,也深受啟發,會考慮在之後以顏面部問題為主訴的患者當作可以選用工具之一。
6. 在「 乾針,解除疼痛的根源」有提到治療重點在以絲狀針尖刺激激痛點將其去活化,使筋膜重啟,減低發炎反應對神經的壓迫,可以把local twitch做為治療到點的觀測指標之一;而書中提到諸多疼痛即便有照出骨刺也不宜輕易動刀治療、在治療後應引入對側肌群拉伸動作做為衛教保養的理念我都是認同的。
讀後反思
2. 因為好奇也追蹤了謝醫師的臉書醫案。幾篇閱讀下來有個印象是似乎不管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疾病、TMD顳顎關節炎都會牽扯到骨盆錯位歪斜、兩側PSIS髂骨不等高、長短腳有關,下肢牽拉造成上肢特定部位的旋緊或是代償發炎造成疼痛。所以很多謝醫師自述的解決方法都接近「乾針治療完再將骨盆徒手推回,長短腳調整平衡,再處理肩背部,顏面問題就完全解決了」。的確就我所知「疼痛要找身體的干擾場」、「全身是一個整體,脖子痛也可能是腸胃張力造成」,以及謝醫師醫案所形容的「下肢牽拉造成上肢特定部位的旋緊或是代償發炎造成疼痛」,我認為背後是有一定學理基礎的。但是對於一串臉書醫案看下來都是相似起因和解法這點,我略顯困惑,就我所知的干擾場推理應該是更複雜的(包含內臟發炎、手術疤痕、營養素、電磁場...),套餐式解法對我來說有點違反直覺。
反思如此,但未曾有機會和謝醫師本人謀面,這些疑惑也可能是因為我學藝不精。謝醫師在網路上患者評價一律五星,臉書的人也都說沒半年掛不到號。對於這樣的成果我是十分敬佩的。期待日後能針對類似概念再進修。
推薦程度:整體而言受益頗多,很推薦有疼痛困擾的病友或是對疼痛治療有興趣的醫療從業者買一本。
購買連結:購書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