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在診間被患者問到,調理或是治療上有沒有什麼核心理念。
現在對我說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解傷。
這個觀念最起源是從疼痛治療開始的。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肩頸痠痛的上班族,因為治療手部筋膜而得到舒緩。因為長期使用電腦,患者真正受傷的地方在手,但最後卻是由脖子出現症狀。
這是身體受傷,會透過各種不同的肌肉代償;在每次受傷時,不會當下失能,而還能維持正常功能的體現。
然而對於人體來說,日常生活中就受到一定程度的代謝壓力。當這些代謝壓力超過人體可以正常調節程度時,人就會受傷。但受傷的第一時間,人體的第一反應是先把傷藏起來,以各種形式吸收,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簡單來說,這可以視為是一種代償。
在這個時候,「勞累-氣虛」就是一種潛在的傷。透過補氣藥物處理胃痛頭痛背後的誘發因素,才能真正給患者一個穩定的身心狀態。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各種治療案例,有可能會以疼痛作為主訴(還是我臨床處理最常見的)。也可能以各種自律神經主訴做為主要訴求。
處理與診療手法看似各異,但其實背後都連結在一樣的核心。處理症狀外,還要看到症狀背後潛藏的傷,才有機會讓治療更進一階,並讓身心狀態是有助於支持患者完成他當下人生目標的。
如何尋找更上端的傷處,並把這些舊傷的狀態盡可能養得好一點,是中醫師們都很擅長的技術。而無論是透過把脈探知干擾場,或是在診間當下解痛而證實身體病灶的源頭,都只是為了達成一件事:讓患者更能知道醫生的治療方向,也參與理解。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甚至可以在診間證實,這包拿回去患者會感覺改善幾成。
有一些傷是藏在肌肉裡與疼痛裡的,有一些傷呢則是藏在體質偏性裡,或是長期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的耗損中。藏在肌肉和疼痛裡的,當下在診間就能感受到改善,但對於那些藏在體質偏性裡的傷,就需要搭配藥物來進行療程制的調理。
03
有些時候,傷處甚至未必會造成單一明確的主訴,而是反應在兩件事情上:你生活的狀態,和你身體回應治療的能力。
我們很常會發現,同樣的治療處置,有些身體反應總是好得很快,有些人就是同樣是感冒都要吃很久的藥才會好。或是同樣流感盛行或是變天的季節,有些人的身體就是經不起這樣的變化,會開始出現一些纏綿難解的症狀,有些人卻總是不會,為什麼呢?我認為啊,那些身體回應環境能力給別人差的人,主要困境是身體有未解的傷處。而導致他們的身體喪失了良好的彈性與自愈力。
對於這些人而言,解傷療程,就是給現代很多亞健康族群,自律神經失調族群,覺得自己分數身體基礎分數、調節能力不夠的患者,多重主訴困擾,或是有一個纏綿難癒最困擾主訴的患者,最需要的答案。
04
如果快速精確的定位身體的傷處進行調理呢?如過您在就診當下有一些反覆難解的症狀,或是可以誘發的疼痛,順利的話,可以利用針灸或是服用粉藥,當下解決,改善症狀,由此探詢到傷處的源頭。如果您沒有的話,透過把脈,詳細的病理問診,也能提供一些資訊,找到您身體核心傷處的源頭。
關於傷處(干擾場)與治療的重要觀念
2. 在身體有隱藏傷處的前提下,身體調節和回應的能力就會減弱,這就是症狀會反覆出現的原因。我們把這些會降低身體回應能力的傷處,稱作干擾場。
3. 身體不讓傷處暴露的原因是因為想要維持恆定,所以會以各種方式消化代謝傷害。在診斷上,每個代償的弱臟都只是光譜、比例輕重問題。很少症狀的出現背後的病理因素是單一的。
4. 找到和控制背後潛藏的傷處(干擾場),就是長期服藥調理的意義。
5. 當急性症狀出現時(尤其是急性的痠痛),有些時候反而對治療是件好事,因為有機會在診間當下,就透過張力改變去確認、側寫(多個)干擾場的相關性。
6. 而當有複數干擾場出現時,就容易讓身體的恆定性下降,導致症狀容易反覆出現。我們可以借用「身體基礎分數」的概念來評估現有的健康狀況,或是症狀的嚴重程度。
1. 感冒or咳嗽患者,通常在肱二頭肌肌腱內側緣or手前臂靠近肺經處,都可以找到激痛點,針開來多數當下可以感覺到呼吸道症狀的改善。
2. 腸胃反覆發炎患者,腹部可以摸到Taut band,針開後發作頻率會減少 明確得知和發炎-腹部肌膜受損是一個會互相加重的迴圈。
3. 梅核氣、咽喉痰哽感:除了吃藥以外,針開二腹肌能顯著改善
4. 頸夾肌肌筋膜症候群,可能會造成視力模糊之報導,針開後頸後眼睛當下變亮
5. 若背俞穴機能受限,呼吸深度變淺,自律神經失調風險會增加etc…(全身症狀與傷的相關性非常貼近本質,族繁不及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