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文誠
患者見證
媒體文章
(一)Windlass effect:人體在演化的設計上,足底筋膜被設計成一個類似彈簧的機制,在每一步行走時自然地先前旋再後旋,拉長縮短,以做到吸震和提供推進力的效果。最常見造成足底筋膜失去彈性的原因是因為小腿肌肉太緊,但人做為一個全身張力性的整體,小腿肌肉也可能是身體其他張力來源的「受害者」,所以我自己在臨床治療上也不會侷限在針灸小腿附近的穴道,而是會往上端找,在針灸療程內進行分次分部位分經脈的治療,以期讓足跟痛的發作更穩定。(臨床檢測可測試足弓活動度,以檢測是否有失衡)
(二)足底筋膜炎的好發位置通常在內側足弓中後1/3的部分,如果是足底足跟的部位痛,則可能比較偏向脂肪墊炎或是跟下滑囊炎;但無論是上述診斷中的哪一種,放鬆小腿肌肉都會對足底的症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是中老年人如果因為脂肪墊老化脫水失去彈性而造成的脂肪墊炎,會以中藥或是針灸的手法來加強、增厚脂肪墊;跟下滑囊炎則大多來自足跟的反覆衝擊,衛教上會建議選用適合的鞋墊。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v641oQPSQ
(三)和大部分疾病一樣,足底筋膜炎或是足底痛也會有常見的病人族群。像患者就說需要久站授課的老師幾乎問十個就有十個會有類似足底疼痛或是小腿筋緊的困擾,而這困擾在體重偏重的患者身上尤其嚴重(因為需要支撐的肌群壓力大,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指引有納入體重過重患者應減重是類似的道理)。這種幾乎只能來定期針灸來放鬆繃緊的肌肉來降低疼痛復發的可能性;另外,生活型態造成的勞損也是容易足跟痛的加重因素之一,久站授課又需要大聲講話的老師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偏脾腎虛、氣虛的體質,這時候搭配一些補腎藥物可以讓筋膜穩定性較為增加。
(四)如果硬要說足跟痛常用治療穴道,基本上小腿腳踝附近的承山穴、三陰交、崑崙穴都算是常取的穴道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我真心認為穴道不是重點,而是醫師看待疾病背後的取穴邏輯,以及對於自身治療的評估方式。
(五)那麼,我們平常在家可以怎麼復健呢?請見如下的圖文
治療手法
(一)一手按壓患者內側足弓,同時在小腿後側找會被內側足弓按壓誘發之反應點,可以比原先只是「大概知道要針小腿」再更精準一點,同時請患者比較針前針後站立的感覺有沒有更穩(治療觀測指標)。
(二))單以復健科乾針的理論來看,相關症狀的致病主要肌肉有腓腸肌、脛後肌兩個肌群。而如果有長短腳問題,暗示其實身體有單側的PSIS上移,以及單邊負重的不平衡,宜在接續的診療計畫中納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