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22.03.27 溫崇凱醫師高雄中醫師公會演講心得

 
作者:吳文誠


「溫氏現代針灸」據溫崇凱醫師所述,主要是將胚胎學和神經解剖學整合進針灸的一門技術。

如果以中醫傳統理論來看,無法解釋為何常常各種疾病最後都取「肝俞、脾俞、腎俞」,或是幾乎每個常見疾病穴位的取穴,無論腹瀉或便秘都要針足三里。主流學說認為這是因為經絡功能性的「雙向調節」,但嚴格來說,這樣的說法不夠精細,也就無法更深入地被探討。

也就因此,假設今天有一位醫師病人很多,他每個都針類似的穴道治療有效,這樣還不夠;學說的普及需要引入現代醫學的概念重新架構。同時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合理解釋「治療為何有效」的假說,就可以再把假說的適用範圍擴大,在臨床實踐,如果能應用,又可以回頭證明此理論的信效度、創造臨床再現性。在解釋「為什麼」的過程,同時也是在為治療重新劃定適用範圍的過程


兩個治療想法舉例


假設:針刺「肝俞、脾俞、腎俞」對於多種疾病有調節效果,是因為穴道解剖位置剛好和交感神經幹的分布位置有對應。

則:若能以針刺手法對交感神經的不同節段進行適當刺激,即能達到調節生理功能已治療疾病的效果。

溫氏經驗舉例:若氣喘患者,一般在胸椎1.2節旁開1.5寸進針,發現臨床效果很好(因生理學:相關交感神經節段控制氣管和支氣管的擴張);IBS患者,則在L5-L8旁開1.5寸扎針。此為以神經學來重新架構看待針灸的範例

註:神經系統是關於人體如何回應環境刺激以生存的機制,也因此,很多疑難雜症可以透過對於神經的調節,來達到改善。


結合胚胎學的全息律針灸


除了神經學的對應,如果從胚胎學的角度出發,對於疾病的針刺對應則可以找到更深一個層次的對應。

同樣以腸胃疾患的患者為例,因腸神經ENS在胚胎學和C1-C7、Sacrum的發展有相關,即可在對應位置下針治療(更進一步,可以選Sacrum在頭皮針、耳針等不同取穴體系的對應區治療)


如何學針灸(以及針灸的療效如何複製、為什麼很難聽演講就學會)


從上面的討論串下來,我還想多聊另一個主題。

假設聽完演講後,我很興奮的帶著「IBS患者可以在胸椎5-8節旁1.5寸的地方下針治療」這個小念頭回到門診,但發現效果有好有壞;有些人好得很快,有些人沒什麼反應。

治療目標:以針刺手法對交感神經的不同節段進行適當刺激,透過調節神經功能治療腸躁症。

可以討論的點:

  • 手法:在進行針刺時,怎麼樣針能最刺激到交感神經幹?手法怎麼搖,能夠最大程度的誘發患者身體的感應?還是只要有針就有效?如何計算刺激量?刺激量有可能過頭嗎? 

  • 取穴:臨床觸診時,只要大概量1.5寸就可以下針了嗎?如果學說目標是以刺激交感神經幹為主,觸診時皮膚表面會有不同的感覺嗎?另外,凡取穴必有誤差,如何看待每個人解剖差異性對療效的影響?

  • 註:演講當下和同道討論,如果取穴邏輯是以「某區域針數要夠」這一點來計算刺激量,即不太需要過份擔憂取穴絕對精確性以及神經分佈位置個體差異之問題,只要overall dose有過就可以了。

  • 診斷:對於治療工具範圍的重新劃定。例如怎樣的患者可以被認定是:針灸可以處理的腸躁症?患者治療後,如果好了,就超讚;但如果患者狀況反覆,如何檢驗是患者生活有其他誘發因素,或是治療時的執行有不到位的地方? 如何重新擬定治療策略?

而這些細節的討論,無論你採用的是什麼針灸體系,只要你是會需要拿針治療病人的,都一定會需要正面解決與回答的問題。針灸被廣泛的認定是易學難精,大概就是發源於此。

因此對於溫醫師在演講中提及,真正的學針灸是要手把手帶的,頗感認同。因為除非有個經驗夠的人在下針時觀察你操作時的細節,不然其實很難確定醫師本身是否有做到某種雛型。


結語


兩個小時的演講,除了現場演示,也還包含了很多溫醫師個人故事的分享,本篇文章與重整並未涵蓋所有細節,而主要著重在自己聽演講時所被引發的所思所想。溫醫師在演講中提及未來有成立小班制溫氏頭皮針醫學會的計畫,推廣溫氏現代針灸,我覺得非常期待。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