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文誠
讀書時的一些體悟/啟發:
2. 而在「結構的必然性」章節中提到,心臟有病的人,在心經循行部位或是小指末梢也會出現壓痛或是瘀腫的情況,這是中醫「以外知內」精神的體現,而能在預防醫學上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然而這像這樣的聯繫方式像是,是可以被證實的嗎?譬如,所謂的心臟有病,是指心肌梗塞的機率上升?心輸出量下降?還是心臟面對環境動態調整的能力下降(我個人認為是這個!)?如果下降了會帶來什麼結果?心經的壓痛點消失,就代表心臟功能回復了嗎?關於這些疑問,有更多的細節需要被闡述、找到觀測指標,才能發展成更完整的體系。
像「腰背委中求」這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訣,可能反而是比較好證實的點。不管是用在解剖上肉眼可見的淺背線現代筋膜觀點,還是直接請患者向前彎腰來當作觀測指標,進針後發現前彎角度增加、下背比較不會痛,都是可以被反覆重現證實的。但和內臟疾患相關的經絡影響,有時候證實的方法就不是那麼直接與信手捻來。(儘管如此,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在門診利用類似邏輯開藥針灸治療病人)
3. 這本書讀起來整體文字的流暢感是有的,對患者來說有一個圖文多,又有足夠文字內容來拓深對經絡的了解的入門讀物;對於臨床醫師來說也有一些有趣的知識小點可以拿走。做為經絡系列的第一本,我覺得蠻值得買的。至於有沒有必要一次整個系列套書買全(看作者的規劃要出到卷八),每個經絡都買來研讀,倒是可以先自己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