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中醫藥延緩慢性腎臟病實證研究、治療規劃

 
作者:吳文誠




慢性腎病的西醫分歧與治療


1. 腎臟病的大宗危險因子:糖尿病與NSAID的過度使用。

2. 腎病患者常有營養困境,需要專職人員進行營養計畫:需要進行低蛋白質的低氮飲食以降低腎臟負擔,卻又不能熱量攝取不足而導致肌少症,這樣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在腎友族群中並不少見。

3. 周醫師講課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點是,為了解決洗腎患者容易有的多種併發症,給藥常常給到很大量又很多顆;而如果擅長以人體全身性角度出發進行調整的中醫師們,在這方面就頗有介入的空間。例如在診斷脾腎兩虛後,開立類似以真武湯為主的處方,就有機會將患者水腫、易累、失眠等相關症狀醫併調整解決,降低重複多重用藥的交互作用與肝腎負擔,並讓患者在更好的體質基礎上持續接受腎病治療。

4.周醫師在課堂上也提到了一篇論文研究,提及血液透析併發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氣虛體質傾向,可供臨床中醫師在治療時當作辨證參考;也提及慢性腎病友在接受止痛藥治療後,神智變差昏睡,經過中西醫整合針灸+復健治療後,出院神智清楚可站立的病案,證明了中西醫應該要更多合作才能提供病人較好的照護。


慢性腎病的中醫治療



1. 在講課ppt中,林醫師引入健保資料庫的實證研究證明了對於腎臟病患者,使用中藥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以及得到末期腎臟病的機會(降低約6成)。而其中又以祛風除濕劑、和解劑的方劑方向較為明顯。研究中同時也提及如果過度使用祛濕和瀉下劑,會導致不適症狀的加重,間接從兩個方向都證明了中藥藥性對人體的拉力以及正確中醫診斷的價值(對於慢性久病虛的病人,攻邪藥僅僅適宜佐用)。

2. 另外一間在講課過程中有注意到的事情是,主講醫師都蠻透露出實事求是的態度,也都願意拿一些治療後退步、針灸治療後還是控制不佳的案例出來探討,並回頭去為病人想根源,重新思考舌脈與病情關聯、診斷的意義。比起一味的「中醫治療有效」,這樣的做法顯得更踏實真切。面對前些陣子又再延燒起來的中藥用藥安全事件,也都會主動建議有疑慮的患者服用中藥同時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很不錯。

3. 有時患者病情變差,和中醫師的處方無關,而是患者有其他的危險因子,如非醫囑的服用止痛藥、鹽分攝取無特殊限制;療效不佳反思自己處方的同時,醫師也要適時地當責介入患者生活習慣。
 
4. 慢性腎病患者的追蹤改善在舌象上的反應,以血瘀濕濁兩個病理狀態較明顯,和creatinine下降GFR回升有相關對應。

相關報導可參閱:中西醫聯手顧腎

(22.02.13 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研討會 進修)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