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一個中醫師是怎麼學把脈的?】- 一個年輕醫師學脈的挫折與體悟

 

作者:吳文誠


 



1
「欸你們學中醫的是怎麼學把脈的啊?」
這是我被問過最多次的問題之一。

說真的,一開始我也搞不懂到底摸到的是什麼……

從我還在學校學中醫開始,到後來進入職場當醫師。

不管是在餐酒館聚會、朋友聚餐,總是會有人兩手一伸:

「欸幫我把個脈,我最近身體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我知道他們不是惡意,只是好奇。但對我來說,這個動作,有時候真的讓我心情複雜。

因為——

我腦中常常浮現一個畫面:

我得一摸就說出他十幾歲右腳扭傷、中年動過腹部手術、現在心臟瓣膜有狀況,還順便點出他肝臟有三顆囊腫…這樣才算「厲害」的中醫,才值得被傳為都市傳說。

而且同時我知道,對於這種近乎玄學的技術,有些人其實一邊把,一邊半信半疑的帶著拆台的念頭。只要一個資訊沒有精準命中,他在心裡就會開始想「我看你要怎麼唬爛我」。


2

其實,連學脈的過程本身,也充滿問號和好奇。

很多人會問我:「你們那時候在學校,到底是怎麼學把脈的啊?」

說真的,這過程很玄學。

比方說,老師把完病人的脈之後,換我們學生一個個上去摸,然後老師說:「有沒有覺得這條脈比較滑一點?有點偏數吧?」

這時候我們內心會OS:「嗯……我有摸到脈在跳,但……這就叫滑?還是我手汗太多?」

在那個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摸到的「熱」,是不是跟老師說的那個「熱」是同一種感覺。

就像你第一次喝紅酒,老師說「有煙燻、黑醋栗、雪松香」,但你只覺得「喝起來有點嗆」。


3

學脈最讓人沮喪的,往往就是這一點:
我把的脈,怎麼跟老師說的完全不一樣?

老師說這條脈偏滑、有點數,你一摸只覺得「就是在跳啊……到底哪裡滑?」
一堂課輪流十幾個學生摸同一個病人,每個人心裡的感受都不同,沒人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摸到的是不是「正確答案」。

而最麻煩的是——把脈靠的不是知識、不是技巧,而是一種感覺。
那種感覺很微妙,沒辦法用力訓練,也不能靠意志力逼出來。

你越想「快點有感覺」,越什麼都抓不到。簡直和談戀愛一樣,你沒辦法強迫自己對一個人「有感覺」。

這種狀態,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學中醫、對脈沒有天份。


4

後來我才發現,這不是天份的問題,而是「時間」和「累積」的問題。

這些困惑,和對自己的期待。直到我真正進入臨床、開始看診,很自然的慢慢有了答案。

說實話,把脈就真的是,一個很向內心回望的過程。不是靠誰跟你說「這就是滑」、「那叫緩」就能完全理解的。

而是我親自一個個病人摸過、聽過、觀察過,累積出屬於自己的身體語感。

久了,心裡會出現一種直覺的聲音,說:
「這個人的關脈、尺脈太浮了,不太適合用艾灸,可能有些臀部舊傷沒解開。」

又或者:「這個中焦太冷,陽氣提不起來,適合幫他做個丹田灸。」

這不是背誦而來的判斷,也不是老師一句話就能教會的東西,而是我和每個病人的一對一相遇中,慢慢摸索出來的理解。

再一次次透過把脈抓出干擾因素、做出診斷治療、改善患者症狀的過程中,脈就開始對我有了真實的意義。


5

說到底,診間裡只有我和他兩個人。在這樣的片刻,把脈這件事,不是模仿,也不再是考試,

我也把脈當作是一個打開病人的橋樑,而不是鐵口直斷、彰顯我有多神的工具。

我想拋下不必要的期待,應該更能貼近現實,也幫助現況更多一點。

而是一次次呼吸、感覺、連結的過程 ——
也是我成為中醫師的核心所在。


(插曲)
圖來自昨天的演講,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一段,非常感謝同仁為我側拍。以針刀作為主體,我把這四年來關於疼痛治療的思索、遠端針灸、如何找到前端舊傷達到當下改善的各種經驗,都串接在一起,成為了自己的故事與體系。

這一路走來,如果能用自己的知識和方法,幫到真正需要的人,那不只是成就感,更是對自己選擇這條路最深的肯定。

非常期待錄影檔與其他資料整理好後,能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D2eeEWH5/

👉 延伸閱讀:《電子化開藥指南:抓手到治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