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文誠
為什麼有些經典方劑,比如 梔子瀉心湯,能用來治療腸胃脹氣?這聽起來好像跳躍,不符合一般「辨證論治」的常規思路。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我近年常用的切入點——干擾場脈法。
———
🔍 脈象的侷限與干擾場
我們都知道,脈象能反映身體狀態,但也會受到很多干擾:
• 舊傷、肌肉張力
• 感染、發炎
• 睡眠不足、飲食作息
👉 單靠脈下診斷,其實不太負責任。
👉 但「脈的變化」仍透露出身體某些調節正在出問題。
例如:上段循環受阻,或背部穴道有寒氣干擾,脈象就會出現特殊訊號。
———
🧩 決策流程的反思
傳統的中醫治則,常常直接對症:
• 咳嗽 → 化痰止咳
• 腹脹 → 理氣消食
但這種思路,有時候無法解釋「為什麼用了正確的治則卻沒效?」
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脈象干擾納入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決策邏輯:
👉 主訴/四診 → 抓手(含干擾場) → 治則 → 藥物池 → 配重 → 處方
換句話說,治則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從「脈象顯示的干擾」引導出來的。
———
💊 臨床實例:開心臟藥調腸胃
賴先生,因腸胃悶脹困擾多年。
脈象:左寸浮明顯,而右關卻沒有典型病脈。
如果只看主訴,會下在右關(理氣藥:陳皮、砂仁、半夏)。
但結合脈象干擾,我加進了「清心火消炎」的藥物:黃芩、梔子。
結果:兩週後,他回報腸胃脹悶感明顯下降,長期服藥一年,狀態穩定。
這就是「從脈象干擾場切入」,讓藥物決策超越傳統治則的例子。
———
🔮 反思與展望
中醫開藥不是公式化的「症狀=治則=方劑」,而是一個結合主訴、四診、脈象干擾的決策過程。
• 症狀 → 提供方向
• 脈象 → 揭示干擾
• 治則 → 因此被重新定義
• 處方 → 於是更貼近病人的動態狀態
👉 這也是我想分享的:「內科開藥模式」不只是背方,而是一種動態推理。這也是我最近正努力研究攻克的臨床難題。
⚠️ 免責聲明:以上案例僅供臨床經驗分享,非醫療指引。實際治療需依醫師專業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