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內科回診患者注意事項


作者:吳文誠


為了達到長期治療效果,醫師在開立處方後,針對病人服藥後狀況進行重新評估調整處方,是無法迴避的過程。

而在每次蒐集資訊重新評估的過程中,有一些資訊,是必須透過病人的體感,回答醫師提問(問診)才能提供的。也因此當病人對於自身的身體狀態有越多的認知,資訊的傳達也會更精準。



所以在您初次看診結束後,服藥期間,想提醒您留意。




(一)症狀相關


原先的主訴(症狀)的改善程度-以一到十分,此症狀干擾生活的程度是幾分呢?




上周和這週症狀上有沒有增減?症狀發作的頻率、強度、質地,是否有所不同?





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出現什麼新的症狀、狀態改變,是你想要提及,並一起調理的?


(二)和證相關

而問診除了病人主觀想提及的症狀,也有一些證,是醫生會主動蒐集,特別重要,會影響處方的開立,而需要請病人留意、盡可能再回診時描述得更精準的。





每天飲水量多少,大概多久小便一次
(重要!)渴


是否有主觀水腫感

排便的形色質(參閱

有無怕冷、心悸、暈眩、熱潮紅

出汗感覺與程度(尤其是和自己以往的狀態比較)、汗的性質

煩躁、情緒起伏、睡眠狀況、是否伴隨胸悶

皮膚狀況、

唾液分泌感、有無頭面唇口黏膜乾燥感


其他事項(有無想要主動提及的生活改變)


治療目標沒有達成時,除了中藥處方本身正確與否,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就有來看診調月經的患者,在服用中藥一個月以後,月經反而遲了約兩周後才來。


後來仔細多問了之後才知道患者在的這個週期多做了約10天的4+2R極端飲食,因而導致月經的延後。而假設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有這樣的改變,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感覺是「啊,我吃中藥調理了,這個週期還是沒有規律」,而忽略了治療目標未達成可能的核心原因是有其他干擾的病理因素。因此累積對自己生活方式的自覺(尤其飲食、睡眠、壓力、汙染源),對於達成治療目標,也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如果有西醫檢驗報告、以前經歷過的治療等相關資訊,也歡迎提供。

以上主要敘述和病人能提供的資訊相關的注意事項。然而若是長期疾病的治療,症狀或是患者的體感在治療期間是有可能反覆的。也因此每次看診時,都還會有望診(舌與面相)、把脈來作為「醫師診察的相關資訊」。若病人想更進一步,知道醫生每次把脈是在把什麼,對於治療有什麼風向球來推斷治療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或對醫師的診斷流程有好奇,都可以在診間和醫師討論。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