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汗出在傷寒論的鑑別與小結


作者:吳文誠


關於汗出與不出的鑑別,在傷寒論的條文中,占了很重要的篇幅,約一百餘條,會直接影響醫師接下來的處方是否需要使用汗法,或是使用的麻黃、桂枝的劑量。

但臨床上若僅僅是問患者:「會覺得自己容易出汗嗎?」往往難以取得足夠的診斷意義,因排汗本身是自然的人體功能,在一定範圍與環境影響下本來就會有易出汗與不易出汗的傾向。既然有生理的光譜,就很難用類似:「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來一刀切決定開什麼藥。

並且汗出順暢與否的相關資訊,也只是醫師在望聞問切蒐集資訊的過程中,一個可能影響用藥取捨的鑑別診斷點。

而為了更精確的判斷患者出汗的程度,以下是幾種可以考慮蒐集資訊的方式,來幫助醫師更好的做臨床上的綜合判斷。

觸診:醫師用手在患者頸部、背部和手臂上的皮膚進行觸摸,依據感受乾燥和濕潤的程度不同,可對於汗出與不出的診斷有個概念。

腠理:皮膚腠理疏鬆者本身易出汗,皮膚湊理緻密者本身較易皮膚乾燥,出汗程度易偏向較少。

問診:詢問出汗的好發時間(日夜、型態),或利用精確的情境描述使用信效度高的提問來做區分。

出汗部位:如太陽陽明證均以全身性汗出為主,少陽病則以局部的出汗為主,大多在頸部以上。而有一些的方劑會有特殊的出汗型態,可以當作方證的提綱或暗示。

以下簡單舉例:

黃耆桂枝五物湯的典型汗證:腰以上汗出、下無汗
柴胡桂枝乾薑湯、梔子豉湯、茵陳蒿湯:但頭汗出。

脈診:在太陽病中,有汗脈傾向浮緩,無汗脈傾向浮緊,可以理解成人體發汗系統順暢,人體可以順利透過這個過程把外邪代謝出去,若無汗則外邪無法隨汗而解,就會有更激烈的正邪相爭體現在脈上。

汗出型態:戰汗、漏汗、狂汗、冒汗等,也對方劑有指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