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媽媽的肩膀不痛了!

 
作者:吳文誠

病人因為手麻、腰酸、肩膀痛、膝蓋痛來診間的時候,我常常都會請他們做一些大關節的動作。不過在請患者活動的過程中,有些患者對「為什麼要我做這些動作呢?」感到輕微不解。

這樣做有幾個目的,一是可以比較做同樣的動作,治療後比治療前改善了多少;二是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評估哪邊才是造成不適的身體張力來源,當作尋找下針點的依據之一。

剛好上週末媽媽一直嘟囔著左邊肩膀後面一直很痛,要我幫忙看看,就順便請她紀錄並描述了一下治療前後的差別,供就診患者們參考。




後續:雖然在治療的當下立刻就不痛了,但效果大概只維持了2.3天,媽媽的疼痛又開始堆疊回來了(媽媽再次召喚兒子搥背😂)。經過更詳細的問診,發現似乎都是在搬阿嬤活動後會開始誘發。

筋骨張力所造成的疼痛會隨著生活勞損和慣性使力的方式越來越嚴重,通常我都會建議門診患者至少來治療6到12次,再慢慢減少回診的次數,比較能讓症狀穩定。

找按壓點後治療過程會好很快,不過後來發現能一次能徹底根除問題的比例還是不高;比較多病人回饋的病程是相同或上下部位的疼痛,慢慢變成酸麻感,然後再慢慢減輕到患者覺得無生活上的不適,才會建議停止回診。

長期來看,我們也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使用身體,才有機會讓各種身體的酸麻脹痛不復發。祝福你!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