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代償的故事|胸悶、深呼吸痛的自律神經症狀,治療關鍵居然在右側肩膀?


作者:吳文誠 




一位固定做美顏針的朋友,這次不是為了臉來。

她說左邊肋骨下緣卡卡的,深呼吸會痛,胸口悶、背也緊。

看起來像內科、酸痛問題,實際上多半是自律神經與筋膜張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呼吸時如果有一側胸廓活動不足,另一側就會開始幫忙撐。

右肩、右上肢為了維持姿勢與呼吸穩定,久了就會過度緊繃。

當我針右肩前三角與中束、再到右前臂與手背時,

她的右肩瞬間放鬆,整個人深吸一口氣後愣住——

左肋骨的卡痛與悶感全消失了。



很多人聊「代償」,想到的都是肌肉層面的事情。

例如核心無力,所以深蹲時膝蓋、臀部代償發力。
但人體的代償其實更複雜——

不只是肌肉和筋膜,還包含氣血、經絡、自律神經、

甚至局部發炎造成的化學失衡。

身體會自己「吸收傷害」,

有時是透過張力,有時是透過呼吸節律,

有時是氣血的再分配,甚至情緒與思考的路徑。

每個人的代償模式,都與他的生活姿態、人生追求有關。

當治療走到這個層次,它就不只是止痛、解除症狀,

而是一個長期、切身地參與病人生活的過程。



只有當病人也理解「代償」的視角,

治療才有餘裕變成雙向的探索。

我需要病人理解我的思考方式,也願意給我時間,

因為許多真正的洞見,都不是第一針就能發現的。

那些瞬間的改變,往往來自於長期的信任與理解。

也正因如此,我每天看完診後都在想——

要怎麼把這些臨床經驗整理出來,

怎麼讓身體裡那些「說不出口、沒被想過的關聯性」被看見。

這些故事的書寫,其實也是我對醫療的一種延伸。

讓更多人能從別人的經驗裡,

慢慢理解身體代償的邏輯,也理解自己的身體。

而我也能以這樣的角色陪伴照顧我,願意給我善意的朋友們。

下一篇,我想聊一個治療案例,是手麻針頸椎、手部都改善不多,卻針腳趾和腹外斜肌穩定改善的故事。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頸椎過直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作者:吳文誠 



(交感神經病患者可能有的相關症狀,經過針刀治療後越來越穩定)

💡 為什麼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會慢慢變直?可以恢復嗎?


很多人照X光時會被告知「頸椎變直」,其實這通常不是骨頭真的歪掉,而是頸椎中段的肌肉太緊,受壓時間過長,把脊椎線條往後拉直了。

當肌肉長期緊繃,就像拉緊的橡皮筋,脖子容易僵硬、痠痛、甚至落枕。

治療時透過針刀或深層鬆解,把頸椎中段的緊繃肌肉放鬆,讓原本被拉直的脊椎可以慢慢恢復自然的弧度。

頸椎重新「有彈性」後,頭頸的活動度會變好,痠緊的感覺也會逐漸減輕。


💡 
為什麼頸椎過直、頸椎失去正常活動度會有什麼神經學上的影響?

🧠 頸椎過直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關聯


📍頸椎過直是誘因


長期低頭滑手機、維持同一姿勢工作,會讓頸椎的自然弧度逐漸消失,形成「頸椎過直」。

當頸椎線條被拉直,脊椎承受的壓力集中在中下段,椎間盤與小關節的應力改變,容易造成微錯位與肌肉緊繃。

這些結構變化,會牽動到分布在頸椎兩側的交感神經節與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失調的反應。


⚡交感神經受影響時的症狀

  • 頭部與眼部:頭暈、偏頭痛、視線模糊、瞳孔不對稱。

  • 心血管系統:心悸、血壓不穩、胸悶。

  • 消化系統:胃脹、消化變慢、便秘。

  • 其他:喉嚨緊、呼吸不順、手麻、耳鳴、睡眠不安。


🩺 應如何處理


1️⃣ 專業檢查與診斷


若同時出現頭暈、手麻、走路不穩等情況,應由醫師評估是否合併椎間盤壓迫或腦部循環問題。

可透過 X 光或影像學檢查了解頸椎曲度與穩定度。


2️⃣ 改善日常姿勢

  • 減少長時間低頭、手機螢幕過低的姿勢。

  • 睡眠時使用高度合適的枕頭,維持頸椎自然C型曲線。


3️⃣ 中醫針刀與筋膜鬆解治療


頸椎過直常伴隨頸椎中段深層肌群(如頸長肌、頭長肌)長期緊繃。

中醫針刀治療可針對這些深層附著點進行鬆解,

  • 減少肌肉對頸椎的過度牽引

  •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

  • 讓頸椎逐漸恢復自然的生理曲度


針刀前可透過觸診與活動度評估(如側屈、旋轉角度、低頭抬頭幅度)來判斷肌肉張力與結構受限部位,

治療後再進行姿勢與深層穩定肌訓練,能大幅減少症狀復發的機率。


4️⃣ 避免錯誤處理


避免以強力推拿、暴力整復的方式強行「喬回去」,

反而可能使神經或肌肉受傷,導致症狀惡化。


有相關困擾的患者宜就醫,接受關於正常頸椎活動度的評估。


   

門診資訊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疑難雜症見證|幫#英國人針灸#鼻塞兩年多 #手術與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無用 針灸後當下可以大口呼吸 眼睛都亮起來

 
作者:吳文誠 


今天剛好是朋友介紹的英國朋友來,她深受非過敏性鼻塞所苦影響睡眠已經兩年多了,會因為呼吸的問題而沒辦法好好睡覺休息。

也因為是非過敏性鼻塞,嚴重的時候甚至是淚腺會噴出空氣所以吃抗組織胺類或是西藥效果都不好,甚至曾經為了這個手術,也沒能解決相關困擾。

何其有幸,能夠在診間有能力當下讓她感覺到,鼻子完全沒有塞住的呼吸是什麼感覺。

因為她在台灣的時間不會待太長,所以今天治療當下到全好之後,的確有可能是復發的。

但我能說什麼呢?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我也不是上帝。

在診間能看到她重新呼吸到新鮮鮮空氣,眼睛亮起來的瞬間,對我來說真的是無比感動,讓我覺得自己對他人很重要,治療也有意義的片刻。

再次謝謝Annie & Stefi。


見證連結





疑難雜症見證|左側肋骨下緣深呼吸痛一個月,胸悶呼吸不深,針灸當下治癒

 
作者:吳文誠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疑難雜症見證|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孔狹窄、頸神經根壓迫誘發嚴重交感神經頸椎病治療案例

 
作者:吳文誠 




這位患者因頸椎第五、六、七節椎間盤突出,伴隨神經孔狹窄與神經根壓迫,接受了 「五六七節椎間盤切除+人工支架融合手術」。

然而,術後約 4 個月,原本持續 1 年以上 的症狀仍未完全改善。

😖 患者依舊有 左側肩頸嚴重不適,🙅 左手無法碰觸額頭,
日常相關動作常伴隨 痠、痛、麻、緊 的不適感。
術後配合的 ⚡ 電療及各種輔助治療,效果也不顯著。

🩺 在本次初診施行一次 頸椎針刀治療 後,
✨ 患者當場就能輕鬆將左手碰到額頭,並自在地活動肩頸。

-

📝 病案小結
🦴 病史:頸椎 5-6-7 節椎間盤突出 → 神經孔狹窄 / 神經根壓迫
🏥 治療經過:接受 椎間盤切除+人工支架融合手術
⏳ 術後狀況:4 個月後仍肩頸痠痛、左手活動受限,⚡ 電療無明顯改善
🪡 針刀介入:首次治療後,💡 左手立即恢復可碰額頭,活動明顯改善

-
💡 臨床思考
✅ 手術與各種治療手段,都有其對應適合的人群,確實能讓部分患者得到明顯改善。
⚠️ 然而,也存在著 手術無法完全處理、或 術後照護不足的部分。
在這些情況下,針刀 / 圓針治療,或許能成為一個 平行且互補的選項。
🔍 讓更多有類似困擾的患者,知道還有另一條可能的治療途徑。

-
🙏 致謝
感謝這位脊友願意熱心分享,
也感謝網路讓我們有機會相遇。
🌱 希望我的方法能夠持續幫助到更多人,
為大家在康復之路上提供新的可能。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疑難雜症見證|交感神經頸椎病,頸部十多年灼熱感,一次針灸奇蹟改善

 
作者:吳文誠 


#交感神經頸椎病頸椎灼熱感真實見證

#針灸療法改善神經受壓與循環障礙

感謝來自美國的 Aris先生熱情分享 ✨








▪️ #十多年頸椎灼熱感困擾生活

J 先生十多年前開始出現頸椎持續的「灼熱感」,不僅在長時間使用電腦後惡化,甚至影響睡眠與專注力。他描述自己常覺得「像脖子在發燒」,但醫院檢查卻無明顯異常。多年來反覆嘗試復健、止痛藥、按摩,效果都有限。





▪️ #多方治療仍無法解除困擾

雖然在美國與台灣都看過復健科、骨科醫師,但得到的建議大多是「維持藥物治療」與「肌肉放鬆訓練」。然而灼熱感持續存在,讓他懷疑這是否是一種無解的慢性病灶。





▪️ #尋求針灸治療的新嘗試

帶著最後一絲希望,他來到京都堂求診。吳醫師透過觸診與影像學對照,發現頸椎並非單純肌肉發炎,而是「交感神經頸椎病」的典型表現——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退化,牽動交感神經,引起持續性燒灼感。









▪️ #一次針灸即明顯改善

在診間進行針灸治療後,原本持續十多年的灼熱感竟然當下大幅減輕,頸部活動變得輕鬆許多。他驚訝地說:「這是我十多年來第一次感受到真正放鬆!」這就是「當下有感針灸」的臨床體驗。









▪️ #持續治療與日常調整

經過數次針灸與姿勢調整、頸肩運動的配合,J 先生的灼熱感大幅改善,只在長時間勞累時才會出現輕微不適。他說:「現在不再被頸椎灼熱感綁住生活,終於能專心工作與運動了!」









▪️ #什麼是交感神經頸椎病?

交感神經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失衡,壓迫或刺激交感神經,導致一系列異常感覺。常見症狀包括:





▪️ 頸椎灼熱感、緊繃或壓迫感


▪️ 頭暈、耳鳴、眼睛乾澀或異常


▪️ 肩背緊繃、失眠或焦慮


此疾病常被忽略或誤判為單純肌肉問題,但其實與頸椎深層神經與循環密切相關。





⚠️ 什麼情況下應回到西醫治療?

若出現嚴重手腳麻木、無力、平衡感喪失,或影像檢查顯示嚴重椎間盤壓迫,需立即就診神經外科或骨科,評估藥物或手術治療。


✅本文案例已獲當事人簽字同意刊登。

✅僅作為針灸醫學推廣與衛教資訊使用。


📌 吳文誠中醫師提醒您:醫療處置需經過醫師評估,療效因人而異,並須配合後續保養與正規治療。







#疑難雜症指定中醫 #吳氏解傷針灸 #當下有感針灸

#交感神經頸椎病 #頸椎灼熱感針灸 #治療不只壓痛點

#全自費中醫第一選擇 #影像學對照診斷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疑難雜症見證|類風濕性關節炎膝蓋痛奇蹟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膝蓋痛真實見證

#針灸療法舒緩關節炎症並恢復活動功能

感謝涂小姐熱情分享 ✨








▪️ #多年來膝蓋反覆疼痛僵硬困擾生活

涂小姐約四年前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去年一次打球時因綁護膝,右膝開始疼痛,後來左膝也出現僵硬腫脹與疼痛,嚴重到無法蹲下、起身,甚至影響到日常行走與生活品質。









▪️ #多方就醫效果有限

她先後就診於復健科與骨科,得到的建議大多是持續服藥與觀察,但疼痛反覆發作,讓她懷疑是否因體質慢性發炎而無解,心裡始終掛念著。









▪️ #尋求針灸治療的新契機

今年她抱著一試的心情來到診間。經四診評估,吳醫師發現膝蓋的疼痛並非僅來自膝關節本身,而是「手腕與腳踝關節」的干擾與代償,牽動了膝蓋炎症的惡化。









▪️ #當下治療竟能完全蹲下

在診間進行針灸治療後,原本完全蹲不下的王小姐,竟能馬上完成蹲下動作,且毫無疼痛!她驚呼:「這真的像魔法!」這就是「當下有感針灸」的臨床體驗。









▪️ #持續針灸配合居家保健

在數次治療與居家運動的配合下,王小姐膝蓋的腫脹與疼痛大幅減緩,僵硬明顯改善。現在只在天氣變化或過度勞累時,才會有輕微緊繃感,但已不再影響日常生活與活動。









▪️ #類風濕性關節炎小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慢性關節發炎、疼痛與僵硬。若未妥善控制,長期可能導致關節變形。雖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針灸、中藥調理結合西醫監測,能幫助患者有效減緩炎症、改善活動度、延緩惡化。









⚠️ 什麼情況下應回到西醫治療?

若症狀長期無改善,或出現嚴重關節變形、肌肉萎縮,應立即就診風濕免疫科或骨科,尋求藥物或手術治療。




✅本文案例已獲當事人簽字同意刊登。

✅僅作為針灸醫學推廣與衛教資訊使用。




📌吳文誠中醫師提醒您:醫療處置需經過醫師評估,療效因人而異,並須配合後續保養與正規治療。










#疑難雜症指定中醫 #吳氏解傷針灸 #當下有感針灸

#類風濕性關節炎針灸 #膝蓋痛針灸 #治療不只壓痛點

#全自費中醫第一選擇 #影像學對照診斷


門診資訊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一個中醫師是怎麼學把脈的?】- 一個年輕醫師學脈的挫折與體悟

 

作者:吳文誠


 



1
「欸你們學中醫的是怎麼學把脈的啊?」
這是我被問過最多次的問題之一。

說真的,一開始我也搞不懂到底摸到的是什麼……

從我還在學校學中醫開始,到後來進入職場當醫師。

不管是在餐酒館聚會、朋友聚餐,總是會有人兩手一伸:

「欸幫我把個脈,我最近身體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我知道他們不是惡意,只是好奇。但對我來說,這個動作,有時候真的讓我心情複雜。

因為——

我腦中常常浮現一個畫面:

我得一摸就說出他十幾歲右腳扭傷、中年動過腹部手術、現在心臟瓣膜有狀況,還順便點出他肝臟有三顆囊腫…這樣才算「厲害」的中醫,才值得被傳為都市傳說。

而且同時我知道,對於這種近乎玄學的技術,有些人其實一邊把,一邊半信半疑的帶著拆台的念頭。只要一個資訊沒有精準命中,他在心裡就會開始想「我看你要怎麼唬爛我」。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感謝Cowos先進封裝梯隊 2467志聖工業 梁董

 

作者:吳文誠 





感謝Cowos先進封裝梯隊2467志聖工業梁董
長期不遠千里來找我針刀針灸吃藥
還特別盛裝打扮來找偶拍照
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希望之後我的治療方法
都能很穩定的解決廠區工程師經理董事們的身體困擾 ,脊椎保養永不嫌晚!

P.S. 我超開心受寵若驚但擔心笑起來很呆才這張臉啦!我終於也是董事長級的醫生了



門診資訊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中醫內科開藥的新思路:從干擾場脈法談臨床決策】


作者:吳文誠 







為什麼有些經典方劑,比如 梔子瀉心湯,能用來治療腸胃脹氣?這聽起來好像跳躍,不符合一般「辨證論治」的常規思路。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我近年常用的切入點——干擾場脈法。


———


🔍 脈象的侷限與干擾場

我們都知道,脈象能反映身體狀態,但也會受到很多干擾:

舊傷、肌肉張力

感染、發炎

睡眠不足、飲食作息


👉 單靠脈下診斷,其實不太負責任。

👉 但「脈的變化」仍透露出身體某些調節正在出問題。

例如:上段循環受阻,或背部穴道有寒氣干擾,脈象就會出現特殊訊號。


———


🧩 決策流程的反思

傳統的中醫治則,常常直接對症:

咳嗽 → 化痰止咳

腹脹 → 理氣消食


但這種思路,有時候無法解釋「為什麼用了正確的治則卻沒效?」

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脈象干擾納入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決策邏輯:


👉 主訴/四診 → 抓手(含干擾場) → 治則 → 藥物池 → 配重 → 處方


換句話說,治則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從「脈象顯示的干擾」引導出來的。


———


💊 臨床實例:開心臟藥調腸胃

賴先生,因腸胃悶脹困擾多年。

脈象:左寸浮明顯,而右關卻沒有典型病脈。


如果只看主訴,會下在右關(理氣藥:陳皮、砂仁、半夏)。

但結合脈象干擾,我加進了「清心火消炎」的藥物:黃芩、梔子。


結果:兩週後,他回報腸胃脹悶感明顯下降,長期服藥一年,狀態穩定。


這就是「從脈象干擾場切入」,讓藥物決策超越傳統治則的例子。


———


🔮 反思與展望

中醫開藥不是公式化的「症狀=治則=方劑」,而是一個結合主訴、四診、脈象干擾的決策過程。


症狀 → 提供方向

脈象 → 揭示干擾

治則 → 因此被重新定義

處方 → 於是更貼近病人的動態狀態


👉 這也是我想分享的:「內科開藥模式」不只是背方,而是一種動態推理。這也是我最近正努力研究攻克的臨床難題。


⚠️ 免責聲明:以上案例僅供臨床經驗分享,非醫療指引。實際治療需依醫師專業判斷。



門診資訊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右腳翹腳痛、胸口拉扯痛約兩個月──竟是隱性胃食道逆流!』- 經方半夏瀉心湯與解傷針灸顯效案例


作者:吳文誠 






👨‍⚕️ 【案例分享】

陳先生,54 歲,近兩個月來一直被胸口拉扯疼痛與胸悶困擾。

症狀特別出現在 從平躺想要起身時,胸口會有明顯牽扯感,甚至伴隨悶塞不適。


除此之外,右腳翹腳時也會誘發腿部疼痛,生活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最初以為是胸腔或心臟問題,但檢查並沒有異常。仔細追問病史後發現,這些症狀會因 姿勢改變而加重:例如低頭滑手機時特別不舒服,平躺時也最明顯。


這些線索提示,真正的病機其實來自──【隱性胃食道逆流】。


【臨床思考與治療過程】

把脈時,我發現陳先生的 寸脈浮,顯示上半身還留有舊傷的代償。

於是治療策略,我先 針灸疏理上肢的干擾點


✨ 效果立刻出現:


右腳翹腳痛立即緩解

平躺起身的胸悶與拉扯感當下改善七八成


但問題是:這種好轉 只能維持一天,隔天又復發。這代表更深層的病機還沒處理掉。


再結合病史──沒有典型火燒心,卻有「平躺起身、低頭時胸悶牽扯」的姿勢性誘發。

這正是我臨床上常見的 隱性胃食道逆流


因此,我在針灸之外,加上了 半夏瀉心湯


📌 結果:用藥後短短數週,症狀有了關鍵性改變


胸悶大幅減輕

翹腳與平躺的不適幾乎不再出現

原本一天就復發的拉扯感,現在能穩定維持一整週不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