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固定做美顏針的朋友,這次不是為了臉來。
她說左邊肋骨下緣卡卡的,深呼吸會痛,胸口悶、背也緊。但人體的代償其實更複雜——
一位固定做美顏針的朋友,這次不是為了臉來。
她說左邊肋骨下緣卡卡的,深呼吸會痛,胸口悶、背也緊。
💡 為什麼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會慢慢變直?可以恢復嗎?
長期低頭滑手機、維持同一姿勢工作,會讓頸椎的自然弧度逐漸消失,形成「頸椎過直」。
當頸椎線條被拉直,脊椎承受的壓力集中在中下段,椎間盤與小關節的應力改變,容易造成微錯位與肌肉緊繃。
這些結構變化,會牽動到分布在頸椎兩側的交感神經節與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失調的反應。
頭部與眼部:頭暈、偏頭痛、視線模糊、瞳孔不對稱。
心血管系統:心悸、血壓不穩、胸悶。
消化系統:胃脹、消化變慢、便秘。
其他:喉嚨緊、呼吸不順、手麻、耳鳴、睡眠不安。
若同時出現頭暈、手麻、走路不穩等情況,應由醫師評估是否合併椎間盤壓迫或腦部循環問題。
可透過 X 光或影像學檢查了解頸椎曲度與穩定度。
減少長時間低頭、手機螢幕過低的姿勢。
睡眠時使用高度合適的枕頭,維持頸椎自然C型曲線。
頸椎過直常伴隨頸椎中段深層肌群(如頸長肌、頭長肌)長期緊繃。
中醫針刀治療可針對這些深層附著點進行鬆解,
減少肌肉對頸椎的過度牽引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
讓頸椎逐漸恢復自然的生理曲度
針刀前可透過觸診與活動度評估(如側屈、旋轉角度、低頭抬頭幅度)來判斷肌肉張力與結構受限部位,
治療後再進行姿勢與深層穩定肌訓練,能大幅減少症狀復發的機率。
避免以強力推拿、暴力整復的方式強行「喬回去」,
反而可能使神經或肌肉受傷,導致症狀惡化。
有相關困擾的患者宜就醫,接受關於正常頸椎活動度的評估。
作者:吳文誠
「欸幫我把個脈,我最近身體是不是有什麼毛病?」作者:吳文誠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我近年常用的切入點——干擾場脈法。
———
🔍 脈象的侷限與干擾場
我們都知道,脈象能反映身體狀態,但也會受到很多干擾:
• 舊傷、肌肉張力
• 感染、發炎
• 睡眠不足、飲食作息
👉 單靠脈下診斷,其實不太負責任。
👉 但「脈的變化」仍透露出身體某些調節正在出問題。
例如:上段循環受阻,或背部穴道有寒氣干擾,脈象就會出現特殊訊號。
———
🧩 決策流程的反思
傳統的中醫治則,常常直接對症:
• 咳嗽 → 化痰止咳
• 腹脹 → 理氣消食
但這種思路,有時候無法解釋「為什麼用了正確的治則卻沒效?」
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脈象干擾納入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決策邏輯:
👉 主訴/四診 → 抓手(含干擾場) → 治則 → 藥物池 → 配重 → 處方
換句話說,治則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從「脈象顯示的干擾」引導出來的。
———
💊 臨床實例:開心臟藥調腸胃
賴先生,因腸胃悶脹困擾多年。
脈象:左寸浮明顯,而右關卻沒有典型病脈。
如果只看主訴,會下在右關(理氣藥:陳皮、砂仁、半夏)。
但結合脈象干擾,我加進了「清心火消炎」的藥物:黃芩、梔子。
結果:兩週後,他回報腸胃脹悶感明顯下降,長期服藥一年,狀態穩定。
這就是「從脈象干擾場切入」,讓藥物決策超越傳統治則的例子。
———
🔮 反思與展望
中醫開藥不是公式化的「症狀=治則=方劑」,而是一個結合主訴、四診、脈象干擾的決策過程。
• 症狀 → 提供方向
• 脈象 → 揭示干擾
• 治則 → 因此被重新定義
• 處方 → 於是更貼近病人的動態狀態
👉 這也是我想分享的:「內科開藥模式」不只是背方,而是一種動態推理。這也是我最近正努力研究攻克的臨床難題。
⚠️ 免責聲明:以上案例僅供臨床經驗分享,非醫療指引。實際治療需依醫師專業判斷。
作者:吳文誠
👨⚕️ 【案例分享】
陳先生,54 歲,近兩個月來一直被胸口拉扯疼痛與胸悶困擾。
症狀特別出現在 從平躺想要起身時,胸口會有明顯牽扯感,甚至伴隨悶塞不適。
除此之外,右腳翹腳時也會誘發腿部疼痛,生活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最初以為是胸腔或心臟問題,但檢查並沒有異常。仔細追問病史後發現,這些症狀會因 姿勢改變而加重:例如低頭滑手機時特別不舒服,平躺時也最明顯。
這些線索提示,真正的病機其實來自──【隱性胃食道逆流】。
【臨床思考與治療過程】
把脈時,我發現陳先生的 寸脈浮,顯示上半身還留有舊傷的代償。
於是治療策略,我先 針灸疏理上肢的干擾點。
✨ 效果立刻出現:
• 右腳翹腳痛立即緩解
• 平躺起身的胸悶與拉扯感當下改善七八成
但問題是:這種好轉 只能維持一天,隔天又復發。這代表更深層的病機還沒處理掉。
再結合病史──沒有典型火燒心,卻有「平躺起身、低頭時胸悶牽扯」的姿勢性誘發。
這正是我臨床上常見的 隱性胃食道逆流。
因此,我在針灸之外,加上了 半夏瀉心湯。
📌 結果:用藥後短短數週,症狀有了關鍵性改變
• 胸悶大幅減輕
• 翹腳與平躺的不適幾乎不再出現
• 原本一天就復發的拉扯感,現在能穩定維持一整週不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