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從任脈舊傷看腸胃嘔氣、反胃的治療

作者:吳文誠




今天下午一個病人的治療案例很有趣,案例是29歲的年輕女性。減重同時主訴飯後會有明顯的嘔氣感。前幾次搭配腹部乾針治療主要以針對腹直肌、腹內外斜肌為主,每次治療都能引起明顯的Local twitch Response與痠脹感(但同一條肌肉的治療也不是一次就能把全部的舊傷內傷taut band都針掉,所以前幾次都是在反覆治療相同肌肉)。反而是針刺和嘔氣症狀最相關的任脈關鍵穴位鳩尾、巨闕、上脘、中脘時沒什麼特別的得氣反應。

患者主訴前幾次回去只要有搭配針灸,嘔氣與進食後脹感的發作頻率和強度都會顯著減緩。原本嚴重時,吃飽飯後的悶脹與噁氣感會整天都不舒服,持續到睡前,近幾週症狀大概都能控制在只有飯後半小時會不舒服。

但今天在針刺的時候,剛好發現腹直肌和腹內外斜肌的狀況較前幾次為佳,不再有那麼多隨便針隨便中的激痛點可以針到跳、針到酸。與此同時很妙,再去鳩尾、巨闕、上脘、中脘附近觸診與針刺,能夠引起的酸脹感就很大。

這在治療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清楚的說明治療是需要患者身體有回應能力的。而當身體有過多的干擾因素、舊傷存在時,我們直接針對症狀出現的地方進行治療,有些時候幫助有限,因為身體被限制住了而無法回應。

在當下就能知道有沒有治療到位的疼痛治療上,也常出現:先針頭皮對應膝蓋、下肢的對應區患者感覺稍改善,但頭皮對應頸椎的地方也針開後,當下就能輕鬆活動,暗示頸椎狀態對於下肢疼痛有貢獻。因此只針對下肢做治療,效果會不夠完整。

所以最近治療無論是轉骨、美容針、減重、疼痛治療,心裡都要抱持這樣「找影響身體回應能力的舊傷處、干擾場」的想法,也因此才會在治療上,把處理腎經的然照穴、頸椎排列、腹部筋膜狀態、有手腕原絡穴、頭皮針治療點等關鍵處都納入療程計畫中,把脈、合谷診、張力抑制當作診斷干擾因素的工具,也才讓看診開始變的有趣、更有效起來。

後記:對於這種反覆發炎的患者,定期針灸是治療必要的一部分。當回診的間隔從一週、兩週慢慢拉長到三週,其實可以發現每次治療時能摸到的激痛點/壓痛點/陽性點會隨著時間拉長而越來越多,說明日常的代謝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的確會隨著時間累積。在擬定治療計畫的時候,有要把這個傾向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