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針刀見證:頸椎5.6節嚴重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合併曲度過直救援成功

 
作者:吳文誠 






📢 「本來只是殺球變慢,怎麼會痛到連頭都轉不了?」

這是一位登山客從肩膀異樣,到頸椎爆痛、無法背包,再到重回北一段縱走的故事。

🏸 邱先生,是一位登山與羽球愛好者。2024年底,他開始發現殺球手感不對勁,但肩膀又沒什麼明顯痛點。復健科醫師懷疑頸椎病灶,安排了X光,但未發現明確異常。

直到某天,他脖子突然整個轉不動,痛到無法正常生活。


🧭 就在那時,他來到我診間。

我以遠端與全息對應區的針灸技術(不是針痛點,而是處理「身體前端干擾場與舊傷」),在無法明確定位痛點的情況下,達到第一次顯著改善。

🪡 第一次治療後,他馬上就能轉頭、不再劇痛,症狀大幅減輕。雖然還有些本體感覺的異常,但他的生活總算回到正軌。

這種改善方式,許多患者從未體驗過:「不一定是在最痛的地方下針,從遠端舊傷著手治療,也能體驗當下改善的驚艷


😵 然而,今年4月,他症狀再度復發,而且更嚴重。連背個登山背包都痛不欲生。於是他在5/12回診,並做了頸椎MRI檢查。

🧠 MRI 顯示:

1️⃣ C5/6與C6/7處可見椎間盤向後突出(herniation),並造成硬脊膜囊受壓,C5/6尤明顯接近脊髓

2️⃣ 正常應有前凸(lordosis),此影像顯示頸椎彎曲度減少或甚至呈現直線

3️⃣ 椎間盤信號減低(變暗),尤其C4/5、C5/6、C6/7明顯,代表椎間盤退化、含水量下降


而在疼痛難耐的情況下,除了復健與物理治療,邱先生也再次想到了中醫也許有機會幫上忙。

🩺 曾經的針灸經驗讓他記得:症狀是有機會改善的。

這一次,有了影像學的進一步確認,我決定採取「針刀微創減壓治療」,針對頸椎神經卡壓、軟組織沾黏進行調整。


🪛 這次,我建議他進一步接受針刀減壓治療。


🔪我們針對:


✅ 頸椎C5/6段神經卡壓
✅ 鎖住的斜方肌、肩胛提肌與前斜角肌
✅ 頸部關節囊與周邊筋膜

做了分區減壓與筋膜釋放。


🛠️ 在第一次治療後,他震驚地發現:


✅ 八成以上的疼痛瞬間緩解
✅ 原本「背不了包」的壓力瞬間消失
✅ 「怪怪的」本體感覺也大幅改善


🏔️ 最令人驚喜的,是他帶著針刀後的「新脖子」,完成了北一段縱走七天的重裝登山,背17公斤,翻越長天嶺線,無任何不適復發!

🌟 他原本最怕頸椎在重負荷下會再爆發,但回診時說:「不但沒事,我連後頸肌肉僵硬的感覺都消失了!」

🌟 治療成果:

✔️ 第一次針刀後,改善八至九成

✔️ 肩背壓痛解除、轉頭不再受限

✔️ 繼續登山、完成7天北一段縱走,背17公斤也沒有再誘發症狀

✔️ 治療期間症狀未再復發,提前「畢業」出院!


醫師補充說明:邱先生其實非常非常幸運,大部分脊椎疾病、影像學有異常所引起的疼痛、症狀,是特別需要一週一次小針刀規律的回診,來確定脊椎減壓是有做到該做的程度,才能順利地緩解症狀。但邱先生第一次做完頸椎針刀,不適感就大幅緩解,幾乎好轉了八九成以上。說明頸椎局部的軟組織張力的確是造成他症狀的主要成因,而非單純是源自於影像學的壓迫。

但是一般患者不要有這樣的預期哦!針刀減壓還是需要每週做,持續6-20週才能確保穩定!

#而規律的回診與足夠的次數治療真的是脊椎療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上傳。

✍️本文內容經當事人同意分享,僅做為推廣針刀醫學與衛教資訊使用。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針刀見證:30萬腰椎手術嚴重術後疼痛與足底筋膜炎救援成功

 
作者:吳文誠 



#針刀見證
#腰椎手術後疼痛
#足底筋膜炎
#脊椎滑脫
#神經卡壓
#針刀減壓
#腰椎手術費用新台幣300000
#吳醫師提醒
#術後止痛藥反覆服用危機
⏰ 治療時間:114/03/11-114/06/09(共11次治療)
感謝台北魏先生熱情見證。
📢 你以為開完刀就沒事?這一位病人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術後疼痛處理的重要性」

2025年3月底,一位64歲男性患者,來到門診。他過去5年,動過頸椎、腰椎手術,總花費約新台幣900,000元。但術後,臀部痛、坐骨神經痛、足底筋膜炎,仍反覆困擾。
🔅脊椎不是鋼筋水泥,神經也不是只靠手術補強就能痊癒
一開始,2020年頸椎手術,是因為右手、頸部嚴重麻木,甚至「連拿漢堡都拿不起來」,緊急住院治療。換了兩節人工椎間盤(費用約新台幣60萬元)。2023年,腰椎因椎間盤突出影響下肢麻木,手術後滑脫影像漂亮、醫生告知評估「麻會改善,痛就不一定」。
術後的確麻就改善了,但屁股痛到鼠蹊、坐骨、足底,仍反覆出現。
最辛苦的,還不是刀口,而是:

💊 止痛藥天天吃,吃了4年多,結果胃穿孔、再開刀
🦶 足底筋膜痛到早上起床踩地板,像踩刀片
🪑 每次久坐超過1小時,臀部、腿部就劇烈疼痛

⚠️ 手術費用砸下去,不代表解決所有問題
📊 研究指出(Fehlings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12):術後若缺乏正確復健、慢性神經沾黏未處理,長期疼痛風險仍高出3倍以上。

這位患者也曾到過其他醫療院所,半年反覆針灸,針到皮膚長繭,卻效果有限。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腰椎手術部位仍有深層沾黏,臀中肌、髂脛束緊繃,神經滑行障礙。

🔪 針刀減壓,為卡住的神經「鬆開道路」
🛠️ 2025年4月起,針刀分段處理:

✅ 腰椎滑脫段沾黏釋放
✅ 臀中肌、髂脛束鬆解
✅ 足底筋膜針刀放鬆

結果?

🌟 四次治療後,左臀痛改善一半
🌟 足底筋膜痛三次內減緩五成
🌟 大腿內收肌群痠痛,腰椎針刀後完全解除
🌟 腰部坐骨神經痛,改善七成
🌟 行走、站立能力提升,能去市場走動,晚上睡眠也改善許多

🧠 吳醫師提醒:
✅ 手術不是結束,是開始
✅ 神經卡壓、滑行障礙,若未處理,止痛藥再多也只能暫緩
✅ 針刀減壓療法,適合用在「還有可逆空間」時,才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 結語

這不是一篇否定手術的見證文,而是一篇「術後疼痛處理」的提醒。因為很多人像這位患者,花了30萬開刀,卻沒被告知:

👉 術後沾黏處理
👉 肌肉失衡矯正
👉 神經減壓,也是真正影響長期結果的關鍵。

「只靠吃止痛藥」、「只等自然痊癒」,都會讓你錯過黃金恢復期。
如果你正有同樣困擾,記住:針刀不是奇蹟,但可能是你不用重上手術檯,生活可以正常回歸的一條路。

#而規律的回診與足夠的次數治療真的是脊椎療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上傳。
本文內容經當事人同意分享,僅做為推廣針刀醫學與衛教資訊使用。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 脊椎疾病針刀治療療程日記

作者:吳文誠 


脊椎疾病因為是日常生活壓力長期累積所造成的慢性變化,因此在針刀治療的療程規劃中較一般酸痛疾患更需要 🗓️ 固定回診治療、🔁 足夠的治療次數,才可以真正將軟組織減壓,減緩症狀。

在每一次的針刀微創減壓治療中,🧵 針刀口徑的選擇、📋 初診症狀的對比、🦵 術後肌肉酸痛狀況,都是關鍵記錄重點。越是能詳實記錄,就越有助於醫病雙方掌握療程進度。


📌 初診記錄

🧠 症狀描述

(請詳述不適部位、出現多久了、有無惡化、最嚴重時痛到什麼程度?是否有牽引、麻木感?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